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天下之大本也;中國,農之大國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0作為全國農業高等教育的重點學校,自創立以來,全校師生秉承"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優良傳統,“興學、富國、利農”的價值追求,自覺肩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使命,歷經百二十年而弦歌不輟。
學校於2009年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實施了"一院帶一村,輻射一個縣"服務新農村建設行動計劃(簡稱"111"計劃)和"百名教授進百企"科技支撐企業發展行動計劃(簡稱"雙百"計劃)。2012年,經教育部、科技部批准,0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為全國首批十所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之一。
自成立以來,0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自覺擔負著服務“三農”社會責任,努力把握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趨勢性變化,積極發揮高校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作用,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堅持科教興農,走政產學研用道路,強調把“頂天”與“立地”相結合,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服務“三農”相結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努力培養創新農業人才,積極開展大眾創業創新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與推廣,著力支撐引領農業產業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科技日報、科學時報、中國教育報、農民日報等媒體多次用顯著位置和較大篇幅對我校社會服務工作進行了報道。學校社會服務工作先後獲得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中央國家機關等單位定點扶貧先進集體、湖北省脫貧奔小康試點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屬高校對口支持與合作工作先進單位一等獎、湖北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省“三萬”活動工作突出工作組、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111”計劃
“一院帶一村,輻射一個縣”服務新農村建設行動計劃(簡稱“111”計劃)。圍繞地方特色產業,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建立校領導聯繫合作村制度,由院系黨政主要負責人牽頭,組建服務團隊深入若干個鄉村,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基地,帶動示範點鄉村經濟發展,帶動周邊鄉村產業發展,輻射整個縣域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較快發展,提高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近年來,學校先後與42個村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結對科技服務。在陽新縣平原村和黃梅縣新安村,村民為了表達對學校大力支持的感謝,自發將本村的村級公路命名為“華農大道”,稱贊華農大道就是他們的科技大道、致富大道、幸福大道。
“雙百”計劃
“百名教授進百企”科技支撐企業發展行動計劃(簡稱“雙百”計劃)。以學院為單位,發揮科教優勢,組織相關教師,通過產學研結合,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以項目為紐帶,促進企業產業的技術升級和改造。加大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的選派力度,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學校與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開展了深度合作,年均新批橫向科研經費近1億元。
扶貧開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積極主動融入全國脫貧攻堅大戰略,組建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雙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確保對扶貧工作的堅強領導,構建了“學校統籌、學院主導、項目推動、專家負責”的社會服務工作模式。近年來,學校參與了定點扶貧建始縣、新農村工作隊、三萬活動、脫貧奔小康、三峽移民對口支援、“616”工程、小池開放開發、龍鳳鎮試驗示範區、科技支持大別山和武陵山、雲南德宏州扶貧合作等扶貧開發任務。在建始縣的定點扶貧實踐中,學校探索出了“圍繞一個特色產業,組建一個專家團隊,設立一個攻關項目,支持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六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實施了“輸入一批技術力量、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澆灌一批祖國花朵”的“三個一批”教育扶貧行動計劃。學校先後在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會議、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了我校專家團隊開展科技扶貧的感人事跡。